“为什么你们要替我做决定?为什么要把我的人生改成你们的样子?”点点盈
黄冈市区一栋普通居民楼内,传来了一声撕心裂肺的怒吼。一个年仅18岁的小女孩,眼泪汪汪,愤怒的呼喊声中,她的眼眶已然通红。她的名字叫戴柳,刚刚经历了高考,以687分的优异成绩,成为黄冈市的文科状元,并在湖北省内名列第三。按理说,这样的成绩,应该是全家共享的喜悦时刻,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场争吵?
问题出在高考成绩出来后,戴柳的父母擅自篡改了她的志愿,完全没有与她商量。面对父母的解释,父亲充满歉意地说:“一切都是为了你,理解我们的苦心,你还年轻,无法看得那么远。”这句话让戴柳愣住了,她不知该如何回应。
“为了你好”成了父母轻易对孩子说出的词汇。凭借他们多年的阅历,父母总觉得自己对孩子的未来有最清晰的判断,但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的内心。无论对错与否,只要父母说出“为了你好”这句话,似乎一切都能被原谅。面对父亲严肃的目光,戴柳仿佛感到全身的力气都被抽走,只能默默回到卧室,躲进被子里,借此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。
展开剩余85%回忆起那段往事,戴柳曾多次提到:“我永远无法原谅他们,也不想再与他们有任何联系。在他们眼里,我是他们可以随意操控的工具,完全没有一丝自由。”
那么,事情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呢?父母为什么要擅自改动戴柳的志愿?她为什么最终不能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学?在接下来的四年,她是如何度过的?这一切,还得从1999年的那次高考说起。
每年的夏天,天气总是炎热无比。大部分人都躲在空调房里避暑,而那些焦虑的家长们则纷纷走到街头,等待着孩子们带来好消息。当铃声响起,家长们急忙涌向考场门口,想要第一时间知道孩子的成绩。当戴柳的父母问她考试如何时,她轻描淡写地回答:“没什么问题。”即便如此,父母依旧焦虑不已,等待成绩的日子里,他们满心不安。
成绩一出来,戴柳以687分成为黄冈市的文科状元,且在全省排名第三!全家人高兴得紧紧相拥,终于迎来了这一天。戴柳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。看到父母眼角的白发,戴柳清晰地意识到这份期望背后的辛劳,便坚定地告诉父母:“我想报名北京大学。”
然而,父母听到这句话后,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。沉默良久,父亲试探性地问:“柳柳,除了北大,你还有其他想去的学校吗?”
戴柳回答:“没有,北大是我一直的梦想,凭借我的成绩,肯定可以被录取。”
然而,父亲接下来的话让她的梦想瞬间破碎。“柳柳,你这个分数不一定非去北大,政法大学也挺好的,毕业后能有稳定工作,一辈子不用愁。”母亲也加入劝说的行列,力挺政法大学。
但戴柳并不打算接受这种安排,她坚持要去北京大学,并且填报了北大作为第一志愿。她满怀期待,心里早已设想好了未来在北大的大学生活。
然而,现实很快给了她当头一棒。暑假期间,父母外出,戴柳在家等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。终于,快递员敲响了门,带来了一个文件袋。戴柳满心欢喜地接过包裹,却看到上面写着“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”。她愣住了,怎么可能?自己的第一志愿明明是北京大学,怎么会是政法大学?
她急忙问快递员:“是不是搞错了?这不是我的。”快递员核对了信息,确认无误后说:“这个通知书就是您的。”
震惊过后,戴柳赶紧给好友打电话,朋友听后马上赶到她家,二人决定一起打电话向教育局求证。结果令人难以置信,教育局证实,她的第一志愿确实被改成了政法大学。戴柳不敢相信,愤怒与失望交织,她决定去学校寻找真相。
她找到班主任询问,班主任回忆道:“记得那天你父亲来帮你改志愿,改成了政法大学。”原来,父母已经暗中改变了她的选择,而戴柳从未知道。
回到家中,戴柳的父母回来了,看见她失魂落魄的样子。父亲见茶几上的通知书后,默默坐下,语气平静地说:“一切都已经定了,想反悔也没办法。”
戴柳愤怒爆发,她站起身,哭喊道:“你们为什么要替我做决定?为什么要改变我的人生?”
但父母始终以“为了你”的理由劝解她,强调一切都是为了她的未来。看着父亲那理所当然的样子,戴柳终于忍不住说:“你们这么做,是因为你们想让我替你们完成未竟的梦想,对吧?你们只是想让我弥补你们自己的遗憾!”
原来,戴柳的父亲年轻时最想考入中国政法大学,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。于是,他希望通过女儿的成绩替自己完成这个未了的心愿。
最终,戴柳尝试过联系北京大学,想让他们破格录取,但学校坚持按规定执行,不可能改变已定的结果。她只能选择接受现实,进入政法大学。
在大学四年里,戴柳始终与父母保持距离。她没给家里打过电话,也没有回过家,时常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。朋友们看到她总是独自一人,便好奇地问:“你怎么不回家?也没联系家里。”她淡淡回应:“没什么好说的。”
四年很快过去,戴柳即将毕业,她心情沉重,因为她不想回家,甚至不想面对父母。就在这时,她得知有机会去韩国留学,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,并成功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。这个决定让她无比激动,但她也知道,面对父母,她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。
最终,戴柳给父母打了电话,告知他们自己将去韩国留学的决定。果然,父亲愤怒至极,指责她不孝,而母亲则哭泣恳求她回家。然而,戴柳已经决定了,她要去追求自己的生活,不再让父母的“爱”束缚自己。
现在,戴柳已经在韩国生活了20年,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。回想起来,她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。如果当年回家,继续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下,她的人生将再也无法自由。
戴柳的故事为许多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警示:作为父母点点盈,最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沟通,尊重他们的想法,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。否则,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孩子的反感与决裂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