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随便聊聊“存储焦虑”的话题吧大圣策略,想到哪就说到哪。
起因是前两天,任天堂的 NS2 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下正式公开了,但是大家的反响平平,没有预料中的热情。
网上的吐槽相信大家最近看得多了,主要集中几个方面:硬件提升没想象的高,便宜1000多的日版机锁区,游戏普遍涨价之类。
而且你很快就会遇上另一个问题……
按官网的说法,Nintendo Switch 2 机身自带256G的容量,但是不再支持普通的Micro SD卡,只支持Express 规格的存储卡。
这种高速存储卡无人机用的多,属于专业摄影分类,国内目前只有闪迪和雷克沙有卖。价格比固态贵好几倍,256G在¥700左右,512G要¥1300。
展开剩余96%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。
这么说吧,苹果家的内存经常被调侃是“用金子做的”,官方 512G 扩容要花¥1500,然而跟Express的存储卡一对比,竟然显得很有性价比。
不是打广告啊。
昨天我上普信东看了一眼,或许是一群人喊贵吧,雷克沙直接降了40外加晒单给 50 e卡,256G到手差不多¥635。闪迪更狠,晒单给 100 e卡,相当于到手¥595。
这两家的行动力也很强啊,商品页面都添加了“Switch2”专用的标语。
可惜闪迪的产品发布比较早,最大只有256G,这点不如雷克沙直接端了¥2000的1T版本上来。
当然,现在离NS2正式发售还早,存储厂商还有余裕来调整产品线。等后面需求大了,价格估计也会降下来,倒不用着急。
而在日本,任天堂和三星、闪迪合作推出的256G官方认证存储卡(6980日元,折合¥345)由于日元汇率的关系,性价比很高,现在已经卖到脱销了。
也是奇事一桩。
01 藏不住的 Mac存储焦虑
问一个问题,你们有没有过存储焦虑?
就我自己来说,PS5的500G硬盘感觉不够用,一个GTA5就是100G,现在新游戏动不动上G,经常爆满,好在港服下载的网速快,可以删了重新下。
任天堂的下载速度就比较要命。本身离线使用比较多,像我这种NS 1代把512G的存储卡都塞满了的,按照新游戏的体量我怀疑可能一张256G都不够。
现在最没有存储焦虑的设备估计是 Windows 电脑了。要知道,现在连Win轻薄本都标配32G+1TB了,游戏本一般都能扩容,随随便便上 2、3TB。
固态硬盘这几年卷得厉害,在500块钱卖2T、700块钱买7000Mbps的现在,反观隔壁苹果Mac 的内存和硬盘还在按“金子价”来卖,就显得特别可笑。
说到这里,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数码圈出了个关于“Mac存储容量”的节奏,挺典型的。
大家应该都知道,现在电商平台买笔记本电脑有国家补贴,特别划算吧?
苹果的MacBook Air丐版 16G+256G国补叠加教育优惠¥5800左右。正常16G+512G的配置,原来要上万,现在只要¥7000多,很多人觉得不错。
然后猪王在笔吧文章里吐槽:
留言区一直有声音说“MacBook Air性价比高”,实在让他有些绷不住……不要传播这种错误言论了,256g硬盘也不是正常人类能用的……
结果被Mac用户喷烂了。
真是笑死。
连极客湾也加入战团,说“猪王懂个屁”——当然,两家关系好才直接怼。云飞的意思是,你不能只抓着苹果干出的恶心事不放,不看他产品的客观优点。
Mac现在是arm架构,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,PC怎么都赶不上,哪怕英特尔再努力。对于用的上Mac的用户来说,现在的性价比确实史无前例的高。
(感兴趣可以看网上的切片,BV1haXxYaEsn)
我自己也有Macbook,16G+512G,我自己也骂苹果坑爹。其实就是剥夺储存空间自由权来获得额外收入,从焊主板那一刻起苹果就决定这样了。
但是你要说256G的丐版“完全不能是人类能用”的吧……话也不能这么讲。
觉得256G的 Mac够用,有一定的前提条件:
①有多台设备。比如有别的高性能台式机,Mac纯二奶用,外出办公不干什么重活;②有存储集中方案。要么吊尿袋(移动硬盘),要么配备NAS之类数据集中设备。这时候电脑平板手机相当于一个远程登录窗口,也就无所谓本地硬盘大小了。
——本身Macbook也没有太多游戏可以安装,Air用户大多数都是轻薄本使用者,主要处理一些文本编辑和在线文档,不会占用太多本地的存储空间,算是直接对口了。
02 一边排水一边加水的数学题
这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。
相信大家小学初中的时候都做过一种“水池里一边排水一边加水”的数学题。以前我觉得这种题很SB,现在回过头来看,现实里有很多类似的场景。
你可以把数据看成【水】。
你的电脑硬盘就相当于【水池】,比如平时Steam下个特别大的3A游戏,存储空间不够了,要一边卸载腾出空间一边下载游戏数据。
百度云、阿里云之类云服务,就相当于容量巨大的【水库】;而移动硬盘、u盘就相当于是土木老哥核心出装的【红桶】,可以随时提着跑路。
平时看笔吧比较多的,基本都是大学生吧。我自己也是学生时代过来的,学生普遍没有经济来源,买东西需要家长点头,倾向于一站式搞定的全能设备。
他们需要有一定性能兼顾学业和游戏娱乐,宿舍断电又不能买台式机,还要有一定便携性,方便放假带回家里,最后就只有游戏笔记本一个选择了。
于是,当你只有一片【水池】的时候,自然希望它的容积越大越好。
但是等工作以后,有自己的收入支撑数码爱好了。特别是 30 岁左右不结婚不谈恋爱的宅男,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设备,功能逐渐细分。
专门的事有专门的设备来。手机回复工作消息,平板用来看视频玩手游,墨水屏用来看电子书,台式PC和PS5玩黑神话之类大型游戏,轻薄本出门办公……
由于自己的【水池】太多了,不必要求每个设备都很大。只要【水管】的网速够快,能从云盘和NAS之类上游的【水库】取数据就行了。
当然,这只能说明256G对于特定Mac用户确实够用,并不代表256G起步是一件好事。相反,我认为现在固态这么便宜,电脑至少512G起步,别恶心人吧。
在这一点上,苹果确实挺膈应人的,遇上任天堂NS2也算是棋逢对手、卧龙凤雏了。
03 大佬的存储需求
其实BB姬以前也聊过存储相关的话题,比如“现在的笔记本还要不要分区”的问题。
早年只有机械硬盘可以选的时候。但凡有点经验的电脑玩家,都会给硬盘分几个区。C盘装系统,D盘装软件游戏,或者金屋藏娇给老师们当爱巢。
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出厂就1块固态,不分区是最好的。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在那里一个劲嘲笑别人分区巴拉巴拉……虽然话比较难听,但道理是对的。
对90%的人来说,给硬盘分几个区,和新建几个文件夹,起到的效果是一样的。但是分区观念一时半会改不回来,变成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。
单一个固态硬盘强行分区,减少硬盘寿命不说。D盘装软件最多只是把软件本体塞进D盘,软件使用产生的数据基本都还在C盘。
现在很多软件为了方便更新都把本体塞进AppData里,WPS百度网盘之流的都是。还有XGP、OneDrive之类微软服务也默认在C盘。
C 盘要是分小了,随随便便就能塞爆,不如索性只要一个大点的系统盘。只有当你装了2块以上的固态,才需要额外的盘符。
只要平时养成重要的数据【存云端】,或者集中的【本地 NAS】进行备份的习惯就可以了。当然,分区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地方,我自己不会强行劝别人。
当你数据量达到一定程度,本身成为一座【水库】以后,就是另一个次元的话题了。
我认识一个q群大佬,他做过很多日系演出网络转播的,硬盘存了无数的演出录像和BD蓝光盘资源。
前两天他在水群吐槽,自己的阿里云盘账号被冻结了,里面锁了超过 40TB 的数据。
查了一下才知道,账户冻结一般有 2 种原因:
① 超过一年时间未登录账号,要在冻结1个月以内进行申请恢复云盘服务;② 账户容量使用超过上限,要花钱扩容才给恢复。
类似阿里这种云盘服务,平时为了降低归档成本,会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,分为不同的梯度——有些超过 1年时间不用的数据,会进入深度冷归档。
对于这种PB级的资源大佬,现在真心找不到靠谱便宜放心的长期存储方案。
一方面是网盘存取麻烦,而且可能随时嗝屁或者和谐。他自己有个115账号,1PB的容量,现在用了200多TB,但平时转存得慢慢来,api快了会被封。
另一方面,自己冷存储也不好维护到位。40TB的机械盘差不多4000块钱,要时不时通电,如果放久了3~5年没通电,可能会读不出数据甚至掉盘。
说了这么多,还是一个道理。
每个人对存储的需求不同,最后还是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,上网冲浪也少点争吵,不要代入自己的情况强行硬控别人吧。
新一代的二次元们,可能注定要恨一辈子的黄牛。
黄牛已经是老话题了,这世上有比黄牛更恶心的东西吗?有,还挺多,但这改变不了它们是屎的事实。而最近一两年,很多人应该都感受到了一个蛋疼的事,那就是从体感上来说,黄牛对二次u5.w9w.iNFO56元的侵蚀,变得愈发嚣张严重。
哪里有风口,它们就在哪里造粪。于是,在谷子店、ACG演唱会和快闪店遍地开花的今天,黄牛全方位进军二次元。
黄牛无法杜绝,可现在这些盯上二次元的黄牛,过分得像是在非洲暴君手下培训过,然后被打死转生来创业了。
呼~深呼吸~深呼吸~
就拿这一个月的事举例,先是《女神异闻录》的官方演奏会终于来华。粉丝期待满满,也做好了票难抢的心理准备,谁知好家伙,这哪是难抢,简直是怪盗团亲自下场,都只能吃瘪。
不论你怎么做准备,都会看到票1秒消失,仿佛它们从没存在过,售空速度像在测量普朗克时间的长短。视力已经下降到无可救药的地步,打开app TM的看不到票啊!
后续开票也是如此,脚踏11船的周可儿之所以会在情人节翻车,就是因为他要的是巧克力,要是他说自己要演奏会门票,那我看他一个妹子都见不着,全都在家被黄牛气死了。
接着,就是更壮烈的《明日方舟》2025《音律联觉》了。好家伙,整整八场梅奔啊,梅奔的容量是1.8万人,这人数阵仗已经够排演几百次JRPG史诗大战,以及复原一次《指环王》的帕兰诺平原战役。
然而哪怕如此,票还是如同你带了群1级干员硬钢拉满的炎魔,还没来得及眨眼就已蒸发。
随后赶到战场的,是崩铁的2025音乐会,你不会觉得情况能有任何变化吧?抢到票这种事,是个连花火都不好意思说的笑话,我觉得崩铁应该加个新星神,就叫“大煞笔之王”,负责掌管所有的黄牛,然后放到日常本里让它每天挨揍。
哦,别忘了平泽进一秒无的演唱会,开票一看大圣策略,某鱼上的黄牛多到,他妈的,格斯开音响穿狂铠都杀不完;且有些黄牛的逆天发言,让人看了想要原地启动献祭仪式。
如果这些演出,真的只是卖得快,那情有可原。然而每次你抢票失败后,就一定会立刻在摩天轮和某鱼上,看到海量黄牛票。
有些票,甚至被炒得比当初周杰伦演唱会的黄牛票还贵,世上最看得起二次元的就是黄牛,我感动哭了。
如果说谁比玩家,更恨黄牛,那必定是主办方。因为游戏演唱17.w9w.iNFO56会的运营逻辑,和普通商演是不同的,他们的目的既不是靠这个赚钱(为什么没法靠这赚钱,后面会说),也不是真要进军这行业,而票被黄牛偷走,不仅平添麻烦,还容易引发负面舆论,替黄牛挨骂。
所以这种主办方,通常都会用非常严格的方式去阻碍黄牛。比如鹰角历年都在绞尽脑汁对抗黄牛,23年,他们设法让大麦把单人的买票数限制,从8张降到4张,再让嘉年华的购票渠道,走相对较好的B站会员购,绕开大麦,此外,还让现场使用最严格的证件+人脸验证,就差启动眼球扫描了。
所以你总能看到鹰角一次次提醒大家别买黄牛票
有用吗?以单次结果来看,还真有。现在方舟玩家和鹰角,已经成功把摩天轮上的黄牛票全举报下架了,连“音律联觉”词条都消失,已买的高价票也全部可退。随后崩铁玩家也开始跟进,成功把“星铁LIVE”的黄牛渠道也干下架。
可放在二次元整体看,现实却很残酷,这种举报很难复刻。而如今黄牛不是简单抢票再转卖,它们有大量内部票,以及先进的抢票脚本和设备。最近,甚至越来越多人怀疑它们在用某种脚本,把正常顾客挡在抢票界面外进不去,也就是俗称的“被盾了”,不过真相未知。
哪怕祭出实名制,也不带怕的,因为黄牛会雇一堆黄牛马人肉抢票,拿买主的个人信息下单,得手后,买主上去付款就行了。还真有很多人愿意把个人信息,为了这种事泄漏给灰产从业者,可能这处处泄漏隐私的环境,也让大家麻了吧。
玩家也在努力对抗黄牛,奔走劝说对方别买黄牛票,宁可不去看。或者很有创fk.w9w.iNFO56意地,在某鱼上发布大量看似在卖黄牛票,实则用各种游戏梗嘲讽黄牛的贴,以让你找不到哪些是真的黄牛,用SEO的大手抽黄牛的脸。
可它们没脸,所以不论怎样,黄牛就是无法灭绝。
以上所说的情况,远不止演唱会,如今任何ACG相关的东西,都逃不过黄牛。之前高达圈就发生了严重的黄牛问题,导致万代的旗舰店被差评轰炸,可模型价格依旧被炒得越来越高。
同样是最近,日本某商场发售火影忍者的限量周边,结果大量中国黄牛涌入,导致现场一片混乱,不仅让警察出动,还让当地粉丝怨气连天。许多日本媒体都报道了这事,你可以从视频里听到一句接一句的国骂,从那些黄牛口中喷出,以至于警察甚至没法用日语沟通。
@幽默老日
据说现场很多黄牛都是老年人,看来岸本靠《博人传》在老年社区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有时,黄牛新闻真的让人哭笑不得,比如台湾省的警察演习,竟然就包括“应对没抢到票的粉丝,发疯持刀劫持人质”这种情况。
而这些黄牛也真的什么都干,甚至连泰山的免费票,都不放过。唯一能对抗黄牛的,恐怕就是《星鸣特攻》和《白雪公主》了。
黄牛为何无法杜绝?这话题已经被无数人聊过了,但它就是如此复杂,以至于看不同人聊,总能看到绝望的新原因。
首先最大的问题在于票务平台自己就搞黄牛,尤其是大麦。大麦在中国演唱会票务方面,处于准垄断地位,要租到像样的演唱会场地,就必须走其卖票渠道。这就是为何游nx.w9w.iNFO56戏展会可以用B站会员购售票,但演唱会必须和大麦合作。
一般来说,演唱会有70%的票是对外售卖的,30%则分给各种合作方。但票价有监管,也好监管,这些“合作票”却很难监管,很多时候压根没法搞清到底有多少票,被平台拿给了自家的“合作人”。
其实在23年,已经出新规了,现在超过5000人的大型演出,面向公开市场销售的票,占比不能低于85%。可真实数据经常都在暗箱中,谁又能监控每一场的实际情况呢?
更糟的是,“黄牛”这一职位,对主办方、售票平台,乃至各种参与方来说,都是有作用的。如果你去看一些黄牛受访后的爆料,就会得知相关问题。
首先,售票平台需要黄牛来消化一些卖得不好的演唱会余票。这有点像是搞保险:卖得好的活动,给黄牛票就相当于买保险,而且反正都能赚钱;卖得不好的活动,烂掉的票反正是砸在黄牛手里的,相当于保险生效,风险转移。
而黄牛便用一张高价卖出的热门票,去抵消数张砸在手里的冷门票。他们会像炒股一样监控票价的波动曲线,分析各种突发事件对票价的影响,最终只要做到总体盈利就行。
此外,有些票务平台或主办方,甚至会因为嫌一张张卖票,处理售后太麻烦,便打包给黄牛图省事。
为什么要在这事上图省事?因为和很多圈外人的认知不同,实际上除了少数顶级艺人外,大多数演唱会根本没法只靠门票赚钱。很多时候,收入的大头是赞助方的广告,以及周边贩卖等,而且得真正规模化才能转亏为盈,所以得尽量举办巡演;于是主办方宁愿把精力放在其他方面。
这就是为何,单一游戏的演唱会/展会其实并不容易赚钱,因为首先它们很难拉赞助,毕竟本就是为自家产品做营销,又很难真正规模化。所以很多时候,赚的真就是个名声或回馈玩家——结果这名声还要被黄牛坏事。
这就牵出了新问题:你想想,如果平时的大金主是赞助方,以及某些职能部门,那是不是很多票就要被他们抽走,拿来暗箱操作了?
这还不是简单的:这次合作A公司,就把这次票分一点给他们。情况经常是:因为和A合作过几次,所以每次,可能都要把票分一点给他们。
这就是为何我们总嘲讽“大麦就是最大的黄牛”,但很多黄牛都会说,实际上最大的黄牛,是藏在票务平台背后的赞助方和职能部门。
另外,黄牛票也是个主办方和票务平台合作的赚钱灰产。很多歌手的出场费都是固定的,但一些歌手还包含票务收入的分成。这时,平台把1000的票加价到2000卖给黄牛,黄牛再3000卖出去,票就多了2000的收入,然而拿给歌手的分成,依旧是以1000票价算的。
有黄牛爆料过,这多出来的钱,如果“正规一点”,就会变成黄牛和平台间的“咨询费”,要正常交税。可如果不正规,那就直接现金交易,连税都逃了。
这种深度参与,导致很多主办方自己就是黄牛起家的。黄牛常年积累的人脉和知识,都和主办方/票务平台的工作共通,于是很多黄牛上岸的方式,就是洗白转成主办方。这种所谓的上岸,怎么想都不可能真正干净,于是问题积累。
所以,黄牛和演唱会/展会/卖场相关的各种势力,互相深深嵌入,冒然改变,会得罪无数人,这是黄牛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。
第二个原因是,黄牛太难从技术上干掉了。别听有些人说“其实从技术上干掉黄牛很简单,难的是背后的利益纠纷”,真去研究这事,你会发现难度一样登天。
首先,大量黄牛其实就是“正常买家”,这是一个几乎全zd.w9w.iNFO56民科技抢票的时代,每个人都能轻松弄到脚本,或找帮手帮忙,把大家的抢票难度再提上去那么一点点。
就像是没有任何PvP游戏没挂狗,运营方一直封,可哪个游戏能哪怕接近无挂的理想状态?挂狗还是会毁灭游戏的;可抢票,对平台和主办方,其实都没太多负面影响。
而像高达、球鞋,或是限定/定制的衣服、工艺品,许多人暗地里还会站黄牛,因为黄牛把他们手中的东西,价格炒高了。
这种心态引发了饥饿营销和更多的限定产品,让一切继续恶化。
那各种稀奇古怪的防黄牛措施呢?很不幸,几乎每一个,可能都没你想得那么好使。
像米哈游和鹰角祭出的扫脸入场式实名制,其实已经是大招了。经常去演唱会的朋友应该知道,很多实名购票连身份证都不看,至少我在上海遇到的多数都不会。
因为你只要简单算一下就明白,如果观众有一万人,那开启五个认证通道,哪怕五秒过一个,也要2.7小时才能过完。而现实根本不可能这么顺利,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踩踏/堵塞,参考之前CP29灾难级入场。
更别提,一些“官方黄牛”,是可以直接给票录入你实名信息的,和《碟中谍》一样丝滑。
那很多人提到的,用答题或账号验证,来区别真假玩家呢?林俊杰还真这么做过,但黄牛会找专业的代拍手,一两个真歌迷答题,一群黄牛马负责输入。
与之相比,真歌迷根本比不过,还会因为太激动犯错、打字太慢,网太差或正好有事,没空做题而被淘汰。
有的防黄牛方法,你可能根本想不到。比如之前为了防假票,主办方把票和一堆连号的一毛钱纸币绑定,要造假票,还得造假钞,黄牛肯定不敢。
张学友就用过这方法,可它是有法律风险的,用人民币来防伪,违反了《人民币管理条例》,且无法辩解为找零,因为事实用途就是防伪。于是,这个方法就进化成了,大歌手出一套有连号的防伪邮票,把票和邮票绑定销售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
原来这套数字防伪的手段,是有专利的,这些主办方被专利持有者告了,赔了钱,从此这方法便退出舞台。
黄牛也说,其实警察一直在抓他们,但罚款力度不高,和他们赚到的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,这些人又本来就是干灰产的,压根不怕拘留。实际上,用抢票软件,也可以构成侵犯计算机信息系统罪,可这么多使用者,根本管不过来。
就连禁止退票和转让的条款,也会被黄牛和真顾客,联合起来投诉为霸王条款。
唯一能干过大部分黄牛的,恐怕就是如今各大医疗、汽车摇号,和12306这种与民生有关的基建级系统了。
可这种模式在商业上复刻,也根本没指望。只要去看看12306的发展史,就会发现它的实现难到登天,一些当初放话称自己能轻松搞定的人,真进去工作后,很快就老实了,灰溜溜投降。
现在的12306,不仅有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投资支持,能改动检票点的设备情况,还每一段时间都要换购票规则,以应对最新的黄牛手段。商业演出怎么可能做到这个。
那,能学日本吗?
日本可能有全世界最严格的防黄牛体制之一,我猜这几天看了任天堂发布会上,NS2购买规则的人,已经体会到了。他们买票时,经常需要用本地注册的号码,且购买上限就3、4张,还需要用本地信用卡付款。
更严格的,得先花钱耗时入会才能抽票,每个地址抽两三人,票上有名字和会员号。所以不仅是中国,像新加坡和一些欧美国家,都会出现“我们为什么不能学日本禁黄牛”的问题。
很难,因为日本的环境是独一无二的,首先它是全球第二大音乐市场,还有浓郁的舞台剧文化,所以很多表演设备与场馆成本都能降低,主办方能靠正常卖票赚钱。
其次,这是整个社会的长久习惯,难以复制。如果你DIY过日本旅游,会发现很多购票/预约都得通过景点官网,且方法老旧保守。这次的大阪世博会,买票流程就复杂而传统,多达18步,被很多人吐槽说是史上最难去的世博会。
另外还有一个隐性原因:日本的剧场和表演遍地都是,大大小小挤满,全世界什么乐队基本都会去那儿,错过这次还有下次。而其他很多国家,要么人太多,要么表演不够,要么演唱会得大量卖给游客。
况且,所有的规则看似很美好,实际执行却很骨感,导致日本的黄牛依旧不少。只是因为复杂的机制,所以就算黄牛多,真爱粉时常还是能抢到票。
所以说了这么多,真就没希望了吗?
岂可修啊,可能还真没。
一般这种文章,到最后都得骂骂黄牛,呼吁抵制他们,让票烂在他们手上,再放个黄牛的票烂后,崩溃到想跳楼的发言,来爽一把。
可你真去听成功黄牛的采访,就会知道,这些方法基本上是没用的。黄牛如果倒霉了,那也是像部分商人在某次投资里吃瘪了一样,一些黄牛总会被淘汰,但“黄牛”这个整体,却不一样。
自发性的抵制是很难的,冰冷的金融规则时常不以人的意志转移。去看看中东的OPEC要操控油价,有多艰难,就明白了,这还是在有大量资源、权力和财富支撑的情况下。
黄牛到底是什么?一个直接回答是,他们是市场供求关系失衡,导致的投机者,而市场供求是绝对不会“真正平衡”的。
现在思考一个问题:如果出现一个黄牛集团,把大麦上80%的票买了转卖,那他们还会是黄牛吗?如果比例变成99%呢?
我觉得这时,你可能已经看出来了,黄牛的本质,恐怕就是现代社会的本质。
现代社会区别于原始社会,一个重点就是市场的出现。原始社会,你要自己打猎饱腹,然后用兽皮做衣服;但现代社会,你可以专心当个医生,让全职猎人负责打猎,你提供治疗,猎人提供猎物,使整个社会运转起来。
这个社会概念,不止是多了“市场”,而是你的任何行为,都多了一层“转换”的中间动作。货币、让人进一步各司其职的流水线生产、贩卖未来期望以募集资金的股市,其实都有一层“转换”的色彩在其中——所以,没人能像原始社会一样,当你需要某物时,去直接获取这个某物。
而黄牛,就是这些中间动作的一个执行者而已,我们很难颠覆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则,就像你无法靠号召抵制,阻止一场金融泡沫的诞生。
但既然这样,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说黄牛的事?难道它们真要一辈子骚扰二次元了?
因为我有一个想法:总是痛骂票务平台、主办方,乃至黄牛,都是无法解决问题的。但如果这些宣泄其实都不可行,那我们应该认识到,它们不可行,且问题非常严重。因为只有面对现实,再不断指出问题,才有可能在未来改变它;要是所有人都图情绪发泄,以为骂两句真能改变现实,它可能永远都不会改变。
而且,黄牛真的无法杜绝吗?恐怕也不是这样,因为还有一个东西,比人的意志更有力,那就是技术的进步。
演唱会假票是怎么变少的?是因为实体票被替代了,而电子票的防伪越来越强大。
假币是怎么变少的?是因为全球货币都数字化了,而数字货币的伪造非常难。
所以我想,要真正灭绝“黄牛”这一害虫,恐怕还得依靠某种革命性技术的出现,才能真正做到吧。
不要低估技术的进步速度,这一天,没准已经没那么远了。
比如这门能尽数轰碎黄牛的山峦轰炮
发布于:安徽省金领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